01
引子
最近有位朋友一直在抱怨:“平时上学很忙,练琴时间都是见缝插针,现在开学延期,疫情在家,难得有大把的时间陪娃练琴,可孩子却不解家长“风情”,并没有好好配合着练琴。”这下可把他们两口子给急坏了:钢琴老师交代孩子在家要好好练琴,以免生疏遗忘。逼得急了,孩子就以放弃练琴相威胁,这可怎么办才好?
该强硬还是迁就?该继续还是放弃?对大部分家长来说,还真是骑虎难下,难以做出抉择。
对家长而言,我们要思考一个问题:让孩子学琴,是为了考级,还是为了让孩子享受音乐的美好?
记得在几年前,我曾经认识的一位A学生,因为很有音乐天赋,父母就觉得培养孩子学小提琴,走一条艺术之路也挺不错。当然A同学刚开始还很争气,非常努力地学琴,通过多年的努力,终于在小学毕业那年考过了小提琴十级(业余),A学生特别地开心,可他心里想的是:现在终于解放了,周末不要再关在家中练琴了。而他父母想的却是:孩子终于过了十级,现在在家可以随时大大方方地拿起小提琴演奏一番了,也不枉费我一番心血。
明显可以看出,父母和孩子并没有想到一块儿,这还不打紧,父母一看孩子好长一段时间都没动静,小提琴都蒙上一层灰了,那曾经悠扬的琴声再也一去不复返了,顿时大失所望,说了孩子几句,可没想到的是,孩子却把所有的怨气都发在小提琴上面,在一个月高风黑的夜晚,把无辜的小提琴给砸了个粉碎,这和那些在高考结束后把课本撕得粉碎几乎是如出一辙。当然,这些都是事后从A学生父母那里得知的。
而与之对比的是,另一位R同学,其实并没有什么音乐天赋,但这位同学就是喜欢音乐,尤其是喜欢小提琴,她觉得喜欢音乐要比熟练掌握音乐演奏技巧更加重要。父母拗不过孩子,也给缺少音乐天赋但又热爱音乐的孩子买了一把小提琴,虽然R同学并没有像她的同学那样隔三差五地上台演奏和考级,但她对小提琴的演奏和对音乐的喜爱从未曾断过,一直到了大学毕业之后,这种热爱音乐的习惯都未曾改变过,更没有放弃过。音乐已然成为R同学生命中的一部分。
为了考级而学琴的A学生在考完级之后,以为功成名就,目的也达到了,就放弃了练琴。而只是为了享受音乐的R同学却能一直坚持学习音乐到现在。产生这两种大相径庭的结果,根源还在于他们学习音乐的目的不同。对A学生来说,小提琴只是一种考级的工具,当然也就成为了一种负担;对R同学来说,小提琴是快乐之源,是满足内心需求的依托。
毕竟要成为顶级演奏家是少之又少,对绝大部分孩子来说,并不现实,但只要家长引导到位,绝大多数孩子都能从音乐中感受到快乐,若能如此,其实培养目的也基本达到了。
02
孩子学琴的三个常见误区
常见误区一:一定要成为一个大艺术家
要从学琴之路成为一个大艺术家,其实是非常困难的,现实中能成为像郎朗那样的成功者的比例非常小,这对绝大多数家长来说,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愿望,但有一个愿望却是可以实现,那就是通过让孩子学琴等来培养他们的艺术情操和人格修养。
此外,通过让孩子学琴,还有利于开发孩子的智力,提升孩子的乐感乃至气质品位等等,这种收获对大部分孩子来说,只要付出一定的努力,完全是可以实现的。
常见误区二:天赋不够不适合学琴
有些家长以为,自己的孩子缺少音乐天赋,可能不适合学琴。这种想法也是片面的,适不适合学琴,取决于孩子的兴趣,而不只是看孩子有没有音乐天赋,只要孩子有对学琴的浓厚兴趣,并且愿意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、去琢磨、去苦练,纵使缺少成为演奏家的天赋,也是可以学琴的。
常见误区三:学琴一定要考级
艺术教育本身就不应该变成为应试教育,但不少家长出于功利心理,热衷于让孩子去考级,仿佛学琴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考级,最后得一本证书,很多艺术培训机构也在迎合家长的这一需求,甚至是推波助澜。这样就使得很多孩子在考级和正常学业的双重压力下,变得越来越不喜欢练琴。反过来,如果家长不给孩子施加过大的考级压力,以培养孩子兴趣为主,孩子反而会把练琴当作一种放松的方式,更加享受练琴,反而学得更加积极了。所以,是否考级首先要考虑孩子的兴趣,考级并不是学琴的真正目标,更不一定要年年都参加,顺其自然就好。
03
帮助孩子坚持练琴的三种方法
学琴的孩子相对会比一般的孩子更有艺术范,这是长期学琴所带来的个人修养留在身上的“印迹”。不管是为了考级还是为了享受学琴所带来的快乐,要想演奏得更有水准,坚持练琴是绕不过去的。这里以学钢琴为例来说明,介绍三种帮助孩子坚持练琴的方法。
1、要学会把家变成培养孩子音乐兴趣的土壤
音乐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认为,音乐教育的首要问题在于“怎样使孩子们对音乐产生兴趣”。
而让孩子对音乐产生兴趣的第一块土壤,就是原生家庭。家长的潜移默化对孩子的音乐兴趣有着重要的影响,家长要学会把家变成培养孩子音乐兴趣的土壤。
2、和孩子一起约定合理的学琴目标
钢琴启蒙老师水平如何,对孩子的钢琴艺术启蒙很重要。家长可帮助孩子找到比较合适的钢琴启蒙老师,如果孩子能够喜欢和接受老师的教学方法,表明已经打开了一道学琴兴趣的大门,这就比较容易坚持下去。
家长在和孩子沟通学琴的过程中,要特别注意找到适合孩子学琴的方法,要征求孩子和孩子启蒙老师的意见,并和孩子一起制订学琴目标,目标不要太大,最好是把大的目标分解成若干个容易实现的小目标。
另外,家长还可以利用目标管理的量化方法,对孩子的学琴目标及过程进行管理。其中,量化方法的标准有如下几点:
目标明确具体;可以衡量(训练标准和要求较具体);可以实现(目标切合孩子实际);有最后截止时间限制。
3、对孩子不要吝啬激励
家长切忌不要拿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去做对比,这很容易打击孩子自信,产生逆反情绪。如果孩子音乐底子好,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孩子加强训练;如果孩子音乐底子一般,那就不一定要让孩子去走专业路子,更多的是让孩子去培养音乐素养。即使要比,也要拿孩子的现在和自身的过去作对比。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进步时,他就更有学好的动力。
此外,家长在与孩子交流时,尽量运用“描述型激励”方法来激励孩子,例如:
“妈妈觉得你这首曲子弹得要比上次流畅多了,看样子,最近下了不少的功夫啊……”“最近听到钢琴老师说你学琴速度很快,很努力,爸爸为你高兴……!”“你弹的这首《致爱丽斯》,节奏把握得很好,演奏得也很流畅……”“前半部分弹得不错,很娴熟,后半部分弹得可能生硬了一些,再多练几遍,你会弹得越来越好的,宝贝继续加油哦!”
这种激励方式,能够使孩子在学琴过程中,既能建立起足够的自信心,又能找到进步的空间和不足之处。在各种积极因素的影响下,孩子就会对学琴始终充满着一种由衷的喜爱。
|